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母亲节快乐
HAPPY MOTHER'S DAY
不/要/吝/啬/表/达/爱
中国的母亲节更有中国味道。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等礼物。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地过节。人们在这一天除了孝敬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的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
中国母亲花
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其实我们对萱草这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并不陌生,市面上常见的可食用黄花菜就属于萱草花的一种。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作为古代一种非常独特的植物意象——萱草,用绽放的花朵勾连起了母亲与子女间的相互惦念。
在古代,母亲可被称为“萱亲”,为母亲祝寿叫“萱寿”,母亲的生日是“萱日”,母亲的居室可称为“萱堂”,即“北堂”,古代居室中主妇居处。很多古诗有时也会将“北堂”与“萱草”这两个意象并用。唐代诗人牟融在《送徐浩》一诗中,更是并用了“椿萱”两个意象:“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用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
颂母诗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